首页   解决方案   战略   预算   执行   评估   行业相关   个性化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   
 
行业相关
 
 ·各地房地产企业录
北京天津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
山西辽宁吉林
内蒙古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南
江西广西海南
四川贵州云南
甘肃 青海宁夏
重庆 新疆陕西
河北湖南 湖北
黑龙江福建香港
 
 ·祸起4.59亿担保 华联控股艰难转身房地产


祸起4.59亿担保 华联控股艰难转身房地产

 


  华联控股最近很无奈。

  公司原控股子公司华联三鑫因动用巨额资金参与PTA期货交易被套,不仅导致华联控股需承担其大额亏损,同时因替华联三鑫提供4.59亿的贷款担保,不得不面临来自银行方面的压力。

  此前正谋求日渐淡出该公司的华联控股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其来说,能否顺利解决华联三鑫这个烫手山芋,不仅对于公司2008年度财务报表的表现至关重要,也决定着华联控股能否顺利转型,轻装上路房地产。

  期货交易引爆原子公司财务危机

  “最近我也很脆弱啊。”10月22日,记者致电华联控股一位高层人士,谈起华联三鑫财务危机的问题,对方一声长叹,无奈坦承最近一直疲于应对此事。

  众所周知,期货期权交易尽管收益丰厚,却总是伴随着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1995年,新加坡巴林公司一个年轻职员期货合约交易的失败,一举击溃了有着233年历史的老牌金融大鳄巴林银行。而眼下,华联三鑫的期货交易则也“拖累”得目前仅是其二股东的华联控股够呛。

  作为浙江绍兴纺织业的源头企业,华联三鑫是国内最大的PTA(精对苯二甲酸)生产商。近年来,国际国内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和剧烈震荡,大幅增加了PTA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难度;此外,纺织服装行业的持续低迷,人民币升值和银根紧缩,国内新增PTA产能集中释放,进口PTA的低价倾销,使得PTA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在上下游行业的双重挤压下,华联三鑫的日子很不好过。

  2008年下半年,饱受资金链紧绷困扰的华联三鑫无奈“兵行险招”,豪赌期货合约,希望通过发动多头行情造成现货紧张的局面,借机改变PTA价格走势,重塑市场信心,拉公司出困境。

  然而,华联三鑫这一注押错了。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华联三鑫的PTA期货合约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并最终硬生生接下了约15万吨的期货实盘,被套资金达十几亿元。

  作为华联三鑫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华联控股很快做出反应,迅速停牌自查。随后其发布公告称,经广东大华德律会计事务所审计,华联三鑫前9月PTA期货交易合计亏损42249139.4元。其中,套期保值损益39977005元,PTA实物交割影响数为-82226144.4元。

  但事实上影响远不止此,华联三鑫在PTA805合约上接货68580吨,实际动用资金5.62亿元(每吨7948.82元),在PTA809合约上接货33700吨,实际动用资金3.1亿元(每吨9170元),目前PTA市场价为每吨仅为7000元左右,且华联三鑫本身就是PTA的生产商,这批货很难以买入价转手出去。也就是说尽管帐面上亏损仅8200多万,但事实上华联三鑫被套资金高达8亿元。

  对于向华联三鑫发放了巨额贷款的银行来说,这场豪赌让其本来就已经动摇的信心彻底滑落。根据此前华联控股方面披露的公告,截止2008年6月30日,华联三鑫净利润为-19615万元,总资产1084154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6%,负债总额93亿元。

  破产清算还是注资重组,成了华联三鑫不得不面临的抉择。

  “金饽饽”成“拖油瓶”,三年二度转型

  尽管华联三鑫眼下步履维艰,谁接都觉得颇为烫手,但此前其却曾是华联控股看好的“金饽饽”。

  华联控股原属纺织行业,以纺织服装为主要业务。然而,随着国内纺织行业增长趋缓,发展空间渐小,华联控股实施了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从纺织服装行业向PTA石化新材料行业战略转移。

  2003年3月,华联控股联合浙江展望控股和浙江加佰利控股合资组建华联三鑫,当时资本金为5亿元,其中,华联控股占51%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此后华联控股一度通过增资、股权合并控制华联三鑫66%的份额。当时,国内国内PTA行业前景看好,因而华联控股对华联三鑫投入力度不小,当然回报也不负众望。

  2005年6月,华联三鑫正式投产,产品销售异常火爆,当年,华联三鑫实现销售收入21.77亿元,净利润1.02亿元。

  然而,PTA市场很快好景不长。2006年开始,华联三鑫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当年净利润仅为1,117.79万元。到了2007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华联三鑫不仅未能盈利,还巨亏-9.60亿元。

  PTA行业的“寒流”自然也让华联控股出现严重“感冒”。2007年下半年至目前,华联三鑫发起两次增资扩股,华联控股却未再有动作,任其股权下滑至26.436%,拱手将控股权让与江苏华西集团,沦为华联三鑫第二大股东。

  “如果去掉三鑫,我们的资产负债率只有40%多。”上述人士表示。显然,华联控股是有意淡出华联三鑫。

  这也意味着,时隔三年,华联控股面临着二度转型。此次,华联控股选择的转型方向是公司原来的辅业房地产业,主要通过旗下的深圳华联置业和杭州华联置业展开布局。前者致力于深圳“华联城市山林”项目,拥有30万平方米可开发用地;后者正进行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内的“UDC时代”项目开发。

  如果说此前华联控股还希望日渐淡出华联三鑫,再择机处置手中的股权,那么华联三鑫期货交易引爆的财务危机意味着其不得不快刀斩乱麻,否则转型之举难免不受其累。

  “要把三鑫的事情先解决掉,才敢放手去做。事情不解决的话,风险始终是存在的,那么其他一些想法目前也不切现实。”上述华联控股人士向记者表示。

  腾手房地产,苦寻下家接手三鑫

  对于华联控股来说,眼下的华联三鑫不仅不是生财之源,而是可能吞噬资金的黑洞。

  华联控股一直为华联三鑫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截止2008年9月底,部分银行借款到期后,华联控股为华联三鑫提供的担保金额仍剩余4.59亿元,这部分担保分别由华西集团、浙江精工建设产业集团提供反担保。有媒体测算称,如果华联三鑫破产,即便有反担保减损50%,华联控股仍需承担剩余的2亿多损失;此外,华联三鑫在华联控股财报上3亿元的账面价值和对华联控股的3亿元负债也都将化为乌有。

  从华联控股的2008年半年报上看,公司目前约有7.48亿元流动性较好的货币资金,短期借款为3.99亿元。而从各项业务现金流入上来看,华联三鑫不仅没有提供利润源,华联控股还必须为其承担巨额亏损;而已有的房地产项目,由于受到楼市整体低迷的影响,面临销售放缓,有待开拓局面。

  另一方面,眼下华联控股转型房地产业务却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按照华联控股半年报规划,将投资兴建深圳“云鸿大厦”项目,初步预计投资约1.7亿元。此外,2008年8月底,华联控股对杭州华联置业增资扩股,持有股权自68.35%上升至75.37%,2.31亿元增资资金将按照项目进度分次投入。

  因此,尽管眼下看来资金压力并不大,但仍不免让人担心,如果华联三鑫方面出现资金“漏洞”,是否会影响华联控股在既定的房地产项目上的投入?

  “不可能,因为它是隔离的。除非三鑫倒闭,那肯定是有影响的,它的账面值这一块,投资余额就没了。现在焦点是在担保这方面,目前还有四个多亿的担保额,如果三鑫倒闭的话,多少肯定会有影响。”

  “但是现在不可能倒闭啊,政府在主导重组这个事情。”该人士对于挽华联三鑫于破产边缘显然有“定心丸”。

  10月21日,华联控股发布公告称,日前在绍兴县委、县政府和银行及有关方的大力协助、支持下,有关方拟采取注资等方式对三鑫公司进行重组,其中,绍兴县政府下属投资公司作为新股东之一将参与三鑫公司本次重组。

  对于华联控股来说,把华联三鑫自破产边缘拉回来之后,将手中剩余的股份全部出手,无疑是上上之选。

  “现在就是三个方案,部分退(股),全退,不退。我们自己想全退掉,一了百了,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了。”该人士坦率表示,对方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按账面价值卖,折价卖还是溢价卖,都是谈判的难点。因此,尽管目前也接触了几家有意向接手其手中股份的公司,但尚未敲定,一切仍有变数。

  不仅如此,华联控股目前已仅仅是华联三鑫的参股企业,因此并未掌握有谈判的主动权。“整个方案需要大家一起谈。但是我们的股份小,谁来接手怎么接手,谈起来比较被动。”

  “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该人士表示。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