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决方案   战略   预算   执行   评估   行业相关   个性化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   
 
行业相关
 
 ·各地房地产企业录
北京天津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
山西辽宁吉林
内蒙古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南
江西广西海南
四川贵州云南
甘肃 青海宁夏
重庆 新疆陕西
河北湖南 湖北
黑龙江福建香港
 
 ·救楼市帮倒忙 先救股市才是民心所向(6)


救楼市帮倒忙 先救股市才是民心所向(6)

刘保民:救股市就等于救经济  

  上周四是上证指数创下历史高点6124点的一周年纪念日,而眼下上证指数已经下降了70%多。站在1800点的山谷中抬头仰望6124点。股市恍如隔世,一年来,市场已经时过境迁,市场的结构、市场的话语体系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2008年“9·19”三大利好举措曾刺激A股市场大幅反弹,广大投资者对继续出台利好政策充满了期望。然而,国庆长假之后政策面处于真空状态,盼望中的利好举措迟迟不见踪影,刚刚有所恢复的市场信心再度受挫,大盘继续下跌,“9·19”救市成果被抹去大半。其实,救股市就等于救经济、救内需、救信心、救信用、救公信力,只有连续推出强有力的救市举措,才能充分表明管理层的决心,彻底挽回投资者近乎崩溃的信心。

  为什么经济、金融、资本市场稳定、金融体系安全良好的中国,股市跌幅却列世界第一,广大投资者财富均打了2—3折?原因就在于管理层对股市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救股市就等于救经济,因而在救跌幅70%的股市时的力度远比不上救连年暴涨、基本上没有什么下跌的房市。中国的救市远比不上美欧各国政府向资本市场直接注资的力度。中国至今未向资本市场注资,尚未设立平准基金入市,尚未组织基金协同救市,尚未抓住“牛鼻子”,不能以连续的逐步升级的利好营造市场的赚钱效应,遂使“9·19”救市与“4·24”3000点救市一样,再次以失败告终。

  “隔靴搔痒、徒劳无益”。A股市场与周边股市相比,无论从救市的力度,还是持续度方面都有差距。当美国单靠自身的努力不能制止股市暴跌势头时,又邀请7国政要、20国财长联手救市。从持续度看,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和财政部连出狠招,一招不行,再出一招,上周终于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井喷。当上周三大盘出现7.87%的大幅回落后,美联储发出月末将降息的信息,以致上周四美股再度大涨4.68%。目前,A股市场在救市和治市方面虽然作了不少努力,但毕竟力度不够。一是,没有类似限空令那样的狠招;二是,救市缺少持续性,例如为解决大小非问题曾经出了个“可换债”方案,但至今不见提起;汇金公司在各买了200万股工中建行股票后不见了下文。市场热切期待的回购久久没有出现,这无疑让投资者忐忑不安。再一个,管理层所出台的政策仍主要在于完善市场的制度建设,与投资者所预期的实质性利好有较大的出入,仅通过可交换债券以及鼓励大股东增持或回购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市场的问题,尤其是明年“大小非”解禁将步入高峰,对投资者心理层面所产生的压力短期难以消除。

  最后,我国宏调政策已迅速转向全方位地服务于“保增长”,经济重心正极力向内需经济转移。这带来的一个新命题就是:我国早已过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道而驶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兴衰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在股市融资功能搁浅、投资功能丧失的情形下,若要提振内需经济,股市不好怎么行?因此笔者认为,救股市就等于救经济。

   曹中铭:非常时期救市须采取非常措施  

  从998点到6124点,仅仅只用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从6124点到1802点,则一年的功夫都不到。这就是市场,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股市场。

  去年的10月16日,上证指数摸高6124点,今年的10月16日,股指却收于1909点,并且,还是因为监管层出台三大利好救市,其后的相关措施鱼贯而出的背景下的收盘点位。一年的股市烟云,犹如南柯一梦。而伴随着股指暴跌的,是市值缩水近20万亿,更严重的则是投资者信心的几乎丧失殆尽。

  没有比此轮暴跌更具杀伤力的了。相对于四年大熊市的56%左右的跌幅,此次的暴跌,无论是其下跌的幅度,还是对于市场的影响,在A股市场短暂的历史上均属于罕见。当市场都在寻找暴跌的“替罪羊”时,市场的各参与方是不是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去年股市被吹大的泡沫,定然会让市场付出代价;而当正向泡沫转向反向泡沫时,监管层救市措施的出台,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9月18日开始的救市力度,不能说不大。印花税单向征收、汇金公司宣布增持中工建三大行的股份、国资委明确表态央企增持股份,还有其后的松绑大股东增持行为、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分红与再融资挂钩、可交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的实施,等等等等,都凸显出监管层救市的决心。

  尽管如此,在出现了短暂的“井喷”之后,A股市场仍然重归弱势。保险资金几乎是持续的净卖出、证券投资基金玩起了短线操作,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浮亏者不在少数,而更让市场担忧的,则是投资者信心的恢复问题。

  其实,自上半年中国平安“融资门”事件爆发以来,暴跌便时常发生,甚至于市场对于频繁的暴跌都产生了麻木感。四月份降低印花税与《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的出台,纠偏式救市的效果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并且,由于没有后续措施,1802点的年内新低产生了。而即使是在目前,1800点被跌破,已成为诸多机构的共识。

  话说回来,如果此次的救市连1800点都保不住,救市的“成本”则显得过于昂贵。不仅救市的效果大打折扣,今后再次救市还能够唤起市场多大的共鸣定然存在一定的疑问。亦即此次救市不成功,付出的代价将不堪想像。

  截止目前,救市没能真正提升市场的信心,有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因素,有市场对于国内宏观经济从通胀走向通缩的担忧;另一方面,大小非问题的无所作为,或许亦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当规范大小非减持的指导意见几乎形同虚设,也就表明大小非的减持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而大小非问题之所以被形容为股市上方的“堰塞湖”,更在于其减持所导致的巨大负面作用。不仅仅对于市场的参与者,更对于市场的长远而言。

  暴跌70%之后,股价与去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应该说,从估值与吸引力方面来讲,目前的股价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此优势却没有演变为市场上升的动力。

  来自中登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大小非解禁数量为10.62亿股,当月减持量为4.53亿股,比8月份的4.8亿股略有下降。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超过总股本5%的账户累计减持比例为11.98%,累计减持量为80.63亿股,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小于5%的账户累计减持比例为44.46%,累计减持量为187.26亿股。虽然小非减持比例仍然远高于大非,但显然大非也不是省油的“灯”。

  笔者以为,不解决好大小非问题,此次救市存在功亏一篑的危险。毫无疑问,目前的市场正处于非常时期,对于救市,就应该采取非常措施。其中,进一步严格控制大小非的减持当提上议事日程了,比如以指数点位或者个股价位的方式,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其意在提升市场信心,增强市场的吸引力。而只有真正解决好大小非问题,此次的救市才不会重演今年四月份那一幕。

来源: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