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决方案   战略   预算   执行   评估   行业相关   个性化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   
 
行业相关
 
 ·各地房地产企业录
北京天津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
山西辽宁吉林
内蒙古浙江 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南
江西广西海南
四川贵州云南
甘肃 青海宁夏
重庆 新疆陕西
河北湖南 湖北
黑龙江福建香港
 
 ·30年前每平方米只有两百元 打开南京商品房尘封的记忆


30年前每平方米只有两百元 打开南京商品房尘封的记忆

沿着南京上海路的一处陡坡而上,很快就能看到两幢三层楼高的楼房——合群新村8号。这里,就是南京市也是我省最早的一批商品房。
  
    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两幢老房,明显烙上了岁月痕迹,灰色的外墙愈加古朴。一楼的住户由高高的围墙遮挡住,与现在商品房的开放式格局全然不同;从外可以窥见的是,墙内绿荫葱茏,秋阳下探头的花枝平添了不少生气。

 10月21日上午,冒昧地敲开一楼住户邢陵云老人家的铁门。近30年的岁月里,这里的住户数度变迁,但老人却是唯一一个坚持住到现在的“老住户”。

80多岁高龄的老人,耳朵有些背,记忆却异常清晰。老人是高淳人,后到香港居住,爱人早年去世、儿女渐渐成人后,老人思乡之情愈加浓厚。“1980年,我的女儿听说南京市有一批专供归侨侨眷的房子供应,她就花了7万港币,给我买下了这套房子。”

 听老人讲,那时候7万港币相当于2万多元人民币,她这套80平方米的住房折算下来,每平方不过200多元。“但是,那个时候2万元可是个大数字,还要用侨汇券才能买,没有多少人能掏得出这笔钱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香港、南京两头住住了。都说叶落归根,1983年,我回到南京后就没有再走了。”

 年代在变,房子也在变。“那个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可以说是最高的。不过,现在到处都是高楼,这房子就很不起眼了。”2楼原来住着一户姓方的,也是香港人,90年代时,把房子卖了。我家隔壁,以前住的是一个挪威华侨,后来也把房子卖了。“我就觉得这里挺好的,出门打车、去医院看病都很方便。房子刚建的时候就有围墙,可以说是闹中取静。”老人说,会在这里颐养天年。

 75岁的郭光庭老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当年南京市的第一批商品房,就是由他牵头盖起来的。随后,南京的商品房建设逐步推进,成为全国二线城市中商品房市场化的开路者和先行者。

 时光推移,回到30年前。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归国华侨,住房子都找政府要,但当时的政府并没有专项投资来解决住房问题。1979年,南京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平方米多一点,居住矛盾怎样解决?住房商品制被提了出来。

 当年12月14日,南京市侨务办公室、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和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三家单位合作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是“南京市住宅投资服务公司”,负责南京市的居民商品房建设;另一家是“南京市侨汇建筑服务公司”,负责华侨的商品房建设。两家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郭光庭便是负责人。

 “组建之初,我们就利用原来房产管理的有利条件,选择了几处比较破旧的房子进行破旧房屋改造,拆除后建成住宅投资的商品房。另外,选择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搞侨汇建筑,第一栋侨汇建筑在高云岭,是给一个印尼华侨建造的。1979年到1982年,在合群新村、南秀村等处一共建成了别墅式、单栋式商品住宅楼,共计8.26万平方米。现在的合群新村8-1号就是当年建造的三层高的独栋住宅楼,一共6套房子。当时老百姓还没有住房消费的意识,所以,最早买商品房的都是有钱的华侨。”

 那时候,有条件的购房人如果一次性付款,还会给予优惠。有的采取分期付款;还有的以租代买,就是租金适当高点,租了多少年后房子就归个人了。如果买下的房子住得不满意,还可以申请重新换新房。

 “那时候房子很便宜,一套房,少的几千块,最高的几万块——一套72.44平方米的商品房,当时卖15936元8角钱。房租也只有一两角钱一个平方。但当时来讲,这些就是很高的消费了,那个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郭光庭感慨地说道。

 1984年10月31日,南京市城建委发布《南京市住宅出售出租暂行规定》,从那以后,政策逐步缩小了实物分配范围,开始了向住宅商品化推进的历程。

来源:365地产家居网